由克里斯托弗·諾蘭自編自導的傳記影片《奧本海默》于8月30日正式登陸中國內地影院。影片改編自凱·伯德和馬丁·J·舍溫所著的羅伯特·奧本海默傳記《美國普羅米修斯:羅伯特·奧本海默的勝利與悲劇》,講述基里安·墨菲飾演的“原子彈之父”J·羅伯特·奧本海默戲劇化的一生。
這是諾蘭執導的首部人物傳記電影,用黑白和彩色兩條不同色彩的時間線和緊迫的節奏深入探索一個獨特的美國人的內心世界:他是一位卓越的科學家,作為幕后功臣推出了一項撼動世界的偉大發明,這項發明凝聚了人類智慧的結晶,并將重新塑造文明,然而它的存在也威脅到人類未來的命運。對此,諾蘭表示:“我希望帶領觀眾深入了解他的思想,探索他的經歷,他身處于歷史巨變的中心,與眾多重要事件緊密相連,無論世人對他的評價如何,奧本海默都是有史以來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塑造了我們現在所生活的世界,無論是好是壞,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故事唯有親眼目睹,方能令人相信。”
(相關資料圖)
為何要拍?
因為“這是我聽過的最棒的故事”
諾蘭執導的電影一直在不斷挑戰電影敘事的極限,在為觀眾呈現出宏大的故事,探索著不可思議的英雄人物和大膽計劃的同時,也對故事背后體現的復雜人性和道德糾葛進行冷靜的審視。令人腦洞大開的時空劫案片《盜夢空間》帶觀眾深入夢境的內部空間;壯觀的太空歷險片《星際穿越》則帶領觀眾展開一段穿越宇宙的奇幻旅程,感受宇宙的遼闊和時空回環往復;《敦刻爾克》通過多個視角和時間線,刻畫了士兵在殘酷戰爭中求生的驚心歷程;《信條》則運用透視和時間的概念,打造了一部超現實的科幻驚悚片,探索現實受到未來威脅的復雜議題。諾蘭的每一部電影都充滿對經典電影制作技術的探索熱情,同時也在拓展敘事結構的邊界,力求重塑電影藝術本身,而奧本海默本人所具備的戲劇性也一直深深吸引著他,他希望將這個故事搬上大銀幕。
在諾蘭拍攝的上一部電影《信條》殺青之時,影片的主演之一羅伯特·帕丁森送給了諾蘭一本奧本海默的演講集作為禮物,讀完后,諾蘭被奧本海默的風采深深地吸引住了。“我很長時間以來一直比較了解奧本海默的歷史,之前在《信條》電影中提到過奧本海默的故事(片中借助反派之口道出,在美國陸軍第一次核爆試驗時,奧本海默曾擔心爆炸會引發連鎖反應而吞沒世界),這是我聽過的最棒的故事。”諾蘭說道,“這個故事充滿了悖論和倫理困境,這正是我一直感興趣的素材,影片試圖幫助觀眾理解人們做出這些行為的原因,同時也詢問他們是否應該做出這些行為。電影作為一種敘事媒介,能將觀眾置于主觀體驗中,讓他們像角色一樣評判事物,同時也以更客觀的方式看待這些角色。在不同的時刻,我們嘗試深入奧本海默的內心世界,帶領觀眾走進他的情感之旅。當然這也是本片所面臨的挑戰:講述一個人參與了一系列極具破壞性的事件,但出于正確的原因,同時以他的視角進行敘述。”
如何拍攝?
保持傳統“我希望拍一部全膠片的電影”
在敘事上野心勃勃的《奧本海默》卻是諾蘭十年來使用電腦特效最少的一次,有外媒統計,此前他的《星際穿越》和《蝙蝠俠:黑暗騎士》使用了700個特效鏡頭,《盜夢空間》使用了500個,上一部的《信條》也使用了280個,而《奧本海默》僅有200個特效鏡頭,影片中的核爆試驗主要通過物理特效而非電腦特效實現。對此,諾蘭表示:“我只想達到某種程度的真實,作為一部歷史題材的電影,要更加真實細膩。CG或許可以呈現很好的結果,但它本質上更像動畫。觀眾需要感受到更真實的‘核威脅’。CG太安全了,對我來說它很平淡,一部描寫核爆的電影不應該那么安全。”(不過,片中并非全無CG的痕跡,比如核爆的鏡頭都是用各種方式實拍的畫面,但將之疊合組裝在一起,還是需要數碼技術的幫助。)
在敘事攝影風格上,諾蘭運用了彩色和黑白兩種效果:“我希望拍一部全膠片的電影,它更近似人眼的視覺效果,有著最好的畫面質量。不過黑白的IMAX膠片確實沒有其他人做過,為此我們和柯達(膠片公司)進行了多次開發和試驗,我和攝影師也一起進行了各種測試。最后的效果讓我們最終做出了全部使用膠片的決定。”在這樣一個快速的時代,諾蘭是一位極其傳統的導演,他不用智能手機、不發郵件,在創作劇本時也不聯網,談到這一點,他也感嘆技術發展帶來的一切便利都很美好,尤其是人們可以選擇是否使用它們,不過,他說:“對我而言,它們對我的專注沒有益處。當我寫劇本的時候,成天面對智能手機只會讓我分心,而遵循我一直保持的習慣,才是我最好的工作方式。”
對話
在片場,我必須有一杯茶
Q:看你以前的電影《敦刻爾克》《信條》等,似乎它們包含了不同的故事,不同的題材,不同的風格。當你在選擇不同題材的時候,有沒有什么是需要保持一致的?
克里斯托弗·諾蘭:是整個故事的戲劇性,這個故事需要有足夠的戲劇性吸引我、吸引觀眾,可以讓觀眾很好地享受這部電影,這一點是不會變的。對于我的電影,我非常關注敘事的方式,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你需要考慮希望從什么角度看這個世界,在這部電影當中可以看到,從奧本海默的視角(展開的)是彩色的部分,但是我們在黑白這一部分可能是從小羅伯特·唐尼更客觀的視角看待的。在敘事過程當中如何體現戲劇性以及我想要如何講述這個故事,我的視角是什么,如何使用不同的攝影工具,如何搭建不同的結構、場景,如何布置我們的攝像機,從而讓觀眾和電影產生很近的關系。
Q:基里安·墨菲無疑在電影中貢獻了最好的表演,面對傳記中的這位獨特的奧本海默,他應該如何走近角色?
克里斯托弗·諾蘭:我們聊過很多如何理解這個角色,盡可能地不模仿真實的奧本海默。很多人都知道奧本海默怎么說話,長的是什么樣子,我希望墨菲可以扮演一個令觀眾有共鳴的真實人物,在選角過程中我也在思考這一點。這部電影里所有的演員都在不斷地理解自己的角色,不斷走近角色,哪怕是馬特·達蒙(飾演主導曼哈頓計劃的萊斯利·格羅夫斯 ),他扮演的角色比較強勢,但你還是可以在他身上感受到韌性的一面。
Q:拍攝《奧本海默》這部電影時,你是編劇,同時也是導演,哪個角色更具挑戰性呢?
克里斯托弗·諾蘭:兩個工作都有很大的挑戰。作為導演,你每天都有很多問題需要處理,需要與不同的人打交道,還需要協調各個部門各種事情;而編劇則完全不同,這是一份非常孤獨的工作,并且對原著的改編非常復雜,很多地方非常棘手。不過這二者我都很喜歡,喜歡編劇工作也喜歡導演工作,我還是非常喜歡參與電影制作的方方面面。
Q:建設美國洛斯阿拉莫斯試驗場和組建這個群星璀璨的演員陣容,哪一個更難?
克里斯托弗·諾蘭:時間和難度都差不多。電影中畢竟有幾十個不同的角色,選角花了我幾個月,這是相當長的時間了;而洛斯阿拉莫斯的建設,我們不得不迅速地建設完成,就像現實中一樣。事實上,他們在幾個月內就竣工建成了一個城鎮,所以美術部門的工作非常高效,非常快速。
Q:可以分享一下你的片場必需品嗎?
克里斯托弗·諾蘭:如果沒有茶,我就不行了。我得有一杯茶。
Q:和小羅伯特·唐尼合作有什么樣的感受?從你的角度來說,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克里斯托弗·諾蘭:我很久以前就想與唐尼合作,一直都知道他是一個很棒的演員,他不僅僅是一位電影明星,在扮演鋼鐵俠時他向世界展示了電影明星有什么令人難以置信的特質。但同時,他也是偉大的演員之一,所以他能夠進入一個角色,并且完全沉浸其中。我特別開心的是,居然有人看這部電影時,甚至意識不到是唐尼扮演了路易斯·施特勞斯,直到演職人員表出現。能與他一起工作真的很棒,他真的是一位了不起的演員。至于他(在現場)是什么樣的?非常松弛、高效,樂于幫助周圍的每一個人,這種積極的能量在片場非常受歡迎,當人們變得疲憊、煩躁時,有一個總是充滿活力、積極樂觀、對自己的工作充滿激情的人,真的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Q:在你的導演生涯中,你覺得怎么樣才能成為一個好的演員?
克里斯托弗·諾蘭:實際表演的方式有很多,你也可以使用很多不同的表演技巧,當然這是要取決于不同的影片,不過,萬變不離其宗,真實永遠是第一位。我覺得對于一個好的演員,一個非常重要的定義就是他們需要保持真實,他所做的事就是要真實地表達自己飾演的角色。
Q:從不同角度看《奧本海默》都很具有戲劇性,不論從個人層面,從國家安全的角度,還是從路易斯·施特勞斯和奧本海默的角度都非常具有戲劇性,你個人想要給觀眾傳遞的一個關鍵信息是什么?
克里斯托弗·諾蘭:我沒有想要傳遞一個信息,如果說一個戲劇化的故事告訴觀眾應該怎樣思考,這是不對的,我希望由觀眾自己思考。當他們看完電影以后,能和這些科學家一起經歷奧本海默生命當中各個階段,進行“三位一體”測試的時候,能感受到他身處改變世界的各種事件當中,而有所啟發。比如美國洛斯阿拉莫斯試驗場,這個名字是非常有名的,這個地方至今還存在,也改變了二戰之后的整個世界(格局),這個地方與奧本海默和全球都有非常密切的聯系。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