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京市密云區的古北口是萬里長城的一個關口,由潮河切割燕山而成,東有蟠龍山,西有臥虎山,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由于明、清兩代均建都于北京,古北口曾有“燕京門戶”“京師鎖鑰”之稱。在1500年前,這里建造了長城;90余年前,這里是愛國志士奮戰的地方。中華文明和紅色基因在這里匯聚。
依托長城文化帶和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2020年起,古北口鎮推出“勝利之路”“國歌長城”“壯美山河”三條長城文化探訪主題路線。
近日,記者來到這座長城腳下的千年古鎮,探訪長城遺產保護成果,感受“紅色美麗村莊”的厚重歷史積淀。
(相關資料圖)
做好遺產保護?讓長城凸顯歷史之美
古北口長城以“險、密、奇、巧、全”聞名于世。設計精巧的圓樓敵臺、獨特雄偉的“二十四眼樓”和布局嚴謹的姊妹樓等,全面展示了中華民族軍事防御系統。
站在古北口放眼望去,蟠龍山上明長城巍峨蜿蜒,這段長城以保持歷史原貌而著稱,將軍樓和二十四眼樓是其精華所在。
“除了明長城,這里還有北京最古老的北齊長城。”密云區古北口鎮政府工作人員李俊臣介紹。
古北口長城西起西山八大樓子,朝東南方向延伸至潮關,再向東延至古北口城北,從北至南,由明長城和北齊長城共同構成了五大環形防御體系。
“古北口長城是進入北京東北部的第一道軍事防線。”李俊臣介紹,該防線全長40多公里,有敵樓烽火臺172座、煙墩14座、16個關口、3個水關長城、6個關城以及3個甕城。臥虎山姊妹樓長城、水關長城和司馬臺長城等,都匯聚于此。
然而歷經千年,長城部分磚砌體表面受風化作用影響產生了類似蜂窩的空洞;有的墻體表面則有散亂的彈孔。
“構建長城遺產保護體系刻不容緩。”北京市文物局遺產管理處四級調研員唐磊說。近年來,長城作為遺產保護和文化帶建設的重要內容,被納入了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和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對標世界遺產組織標準,北京市探索建立了“常規修繕、搶險加固、預防性保護、日常維護”的整體長城保護體系,取得了豐碩成果。
“近三四十年間,古北口長城保護員專門維護、定期巡查,景區工作人員也定期匯報侵蝕破損現象,共同維護著長城的自然景觀和歷史風貌。”李俊臣說。
傳承紅色基因?再造“勝利之路”
“蟠龍山長城低矮,易攻難守,這里也是所有長城中發生戰爭次數最多的地方。”蟠龍山長城工作人員陳如說。
地處蟠龍山長城制高點的將軍樓為烽火臺結構,有22個門洞,是戰時設置指揮機關的地方。因此樓視野極好,在長城抗戰中,受到了猛烈的炮火攻擊,是戰役中敵我爭奪最為激烈的地點之一。
記者在蟠龍山長城看到,將軍樓頂部的垛口已完全被炮火擊毀;在西門口墻上,有文字磚寫有“萬歷五年墻子路營造”字樣,為當年記錄的建樓時間;在樓內的城磚上,還留著當年侵華日軍攻占后刻的漢字——“步兵十七聯隊占領”,為日寇侵華罪行的鐵證。
1933年3月至5月,在長城的義院口、冷口、喜峰口、古北口等地,中國軍隊對侵華日軍進行了頑強抵抗。中國軍隊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以血肉之軀頑強奮戰70多天,使日本侵略者受到九一八事變以來前所未有的沉重打擊。中國軍民用鮮血和生命捍衛了民族尊嚴。
1933年的長城抗戰成為田漢創作《義勇軍進行曲》的重要靈感來源。1945年9月13日,在古北口長城腳下的日軍駐地,蘇聯紅軍和冀東抗日根據地承興密聯合縣政府接受了日軍投降。
如今,飽經滄桑的古北口鎮華麗轉型,推出了“勝利之路”文化探訪路線。據介紹,該路線串聯起古御道景區、古北口七勇士紀念碑、蟠龍山長城文化體驗園、將軍樓、二十四眼樓等,濃縮了古北口的長城抗戰文化、紅色文化、古鎮文化。
再現“壯美山河”?讓煙火氣息綿綿不絕
登上古北口北門城樓,古城風貌盡收眼底。城門內側上方,鑲嵌著“古道雄關”四個大字。城樓四周由10根直徑約0.4米的圓木支撐,飛檐斗拱,雕梁畫棟,氣勢恢宏。
“北門城樓修建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在清代損壞嚴重,抗日戰爭時期又被日軍炮火炸毀。2012年,國家有關部門撥款重建北門城樓,重現古北口歷史文化、長城文化和御道文化。”密云區古北口村黨支部書記、主任宋立胤說。
作為交通要道和軍事重鎮,古北口鎮文化底蘊深厚,是北京市唯一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除長城外,鎮里還有建于1680年的古御道和建于1025年的楊令公廟、財神廟以及藥王廟,以及建于1205年的三眼井等古跡。多年來,古北口鎮一直以仿古、修舊如舊、表現古代歷史人文風貌為發展理念,修復古代建筑。
“未來,古北口鎮將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延伸長城文化、講述抗戰故事,通過歷史典故和系統知識助力中小學研學活動。同時,利用閑置民房建設非遺展示空間,開展讀書會、工藝講座交流、藝術交流展示等活動,打造傳統商業古街,再現歷史煙火氣,吸引更多旅客走進古鎮。”古北口鎮相關負責人表示。
關鍵詞: